成長性思維、正念教育
2024/11/19
陳雅慧表示,社交情緒能力是教育上很大的挑戰,同時也是未來人才需求上的關鍵能力。她分享,根據管理顧問公司麥肯錫在疫情下所做的未來人才報告,在未來,無論是現場服務或遠距上班工作型態的職場人才,都必須因應環境快速變遷進行自我調整,需要與他人協調、談判、提供敏銳的回應等人際相處技能;此外,德國的職場調查也發現,只需具備專科知識的工作機會將縮水,需要高社交或情緒技能的工作會逆勢成長。
但情緒教育怎麼進行?當情緒教育成為人生必修,父母、老師可以如何引導?陳雅慧分享自己在閱讀相關報導時一直看到兩大重要關鍵字與方法:培養「成長性思維」以及「正念教育」。
陳雅慧說明,史丹佛心理學教授卡蘿‧杜威克(Carol S. Dweck)提出「定型化思維」與「成長性思維」兩種思維模式;定型化思維者相信每個人的智力與才能是固定的,會為了避免失敗而避免過多行動與嘗試,而成長性思維者則相信,透過後天努力與學習,每個人有成功的無限潛能。
陳雅慧表示,杜威克基於研究結果,提出四個教養上的建議方向:常常告訴孩子,只要努力、不害怕困難,就可以愈來愈好;稱讚孩子時運用正確技巧,避免稱讚他因為聰明而考試考好,而是稱讚他因為努力而進步許多;改造孩子的思維模式,孩子不會的領域不是真的不會,而是「還不會」,學習後就可能會了;告訴孩子成長型思維永遠不嫌晚,就算50歲還是能夠鍛鍊並成長。
而第二個情緒教育關鍵解方,則是透過正念教育,進行自我覺察。陳雅慧指出,據《華盛頓郵報》報導,目前恢復到校上課的美國公立中小學,安排每天早上3至10分鐘的正念教育訓練,讓學生安靜、專注思考,體會自己正在做的事情;華盛頓大學也把正念覺察的打坐、呼吸法帶入宿舍、教室,幫助學生聚焦當下,不要被外在困擾,讓注意力回歸自身,減輕壓力,建立孩子的情緒教育基底。
但情緒教育怎麼進行?當情緒教育成為人生必修,父母、老師可以如何引導?陳雅慧分享自己在閱讀相關報導時一直看到兩大重要關鍵字與方法:培養「成長性思維」以及「正念教育」。
陳雅慧說明,史丹佛心理學教授卡蘿‧杜威克(Carol S. Dweck)提出「定型化思維」與「成長性思維」兩種思維模式;定型化思維者相信每個人的智力與才能是固定的,會為了避免失敗而避免過多行動與嘗試,而成長性思維者則相信,透過後天努力與學習,每個人有成功的無限潛能。
陳雅慧表示,杜威克基於研究結果,提出四個教養上的建議方向:常常告訴孩子,只要努力、不害怕困難,就可以愈來愈好;稱讚孩子時運用正確技巧,避免稱讚他因為聰明而考試考好,而是稱讚他因為努力而進步許多;改造孩子的思維模式,孩子不會的領域不是真的不會,而是「還不會」,學習後就可能會了;告訴孩子成長型思維永遠不嫌晚,就算50歲還是能夠鍛鍊並成長。
而第二個情緒教育關鍵解方,則是透過正念教育,進行自我覺察。陳雅慧指出,據《華盛頓郵報》報導,目前恢復到校上課的美國公立中小學,安排每天早上3至10分鐘的正念教育訓練,讓學生安靜、專注思考,體會自己正在做的事情;華盛頓大學也把正念覺察的打坐、呼吸法帶入宿舍、教室,幫助學生聚焦當下,不要被外在困擾,讓注意力回歸自身,減輕壓力,建立孩子的情緒教育基底。